Sasha 已入住好一段日子了,也該是把聽感做個整理的時候了。

※聆聽系統:

喇叭─ Wilson Audio Sasha W/P

訊源─ Playback Designs MPS-5

擴大機─ Gryphon Diablo

訊號線─ Nordost Valhalla 1.5m ( 平衡頭 )

喇叭線─ German Highend LGS 2XL 3m

電源線─ VOVOX textura 1.5m ( 訊源 )

           German Highend MCS-LGS-PSS 1.5m ( 擴大機 )

 

低頻量增有勁,布沙發變按摩椅

相較於前一對喇叭 Rockport Mira 30Hz 的低頻,Sasha 則為 20Hz -3dB,拿出了由《音響論壇》所出的《音響測試寶典》,其中的 CD1 「測試訊號與樂器音色示範」中,有各頻段正弦波訊號,藉此一探究竟。

在 32Hz 頻段,低頻量感便感覺較 Mira 為多,接著再往下到 25Hz 頻段,令我驚奇的時刻到了,所發出的頻段音量竟然讓我所坐的沙發椅也震動了起來,這是以往不曾有過的經驗,當下也不禁為 Sasha 所折服。

到了 20Hz 的頻段,所感受的量感變少了,但依然有感,這也是個人所用過的喇叭之最,對於 Wilson Audio 如實的規格標示,驗證無誤。

再拿出《音響論壇二十週年紀念CD》,CD1 與 CD2 的最後,分別收錄了編輯人聲定位與編輯會議的實錄,其中有提到錄音室外由卡車與巴士經過所造成的的低頻噪音,清晰耳聞的程度也是甚於過往所使用過的喇叭。

在低頻量感與控制力上,測試的過程中,Sasha 的表現都令我印象深刻,畢竟在相同的空間與器材下,以往都沒有如此體驗,也確實展現其每聲道 2 顆 8 吋低音,與磁力強化後的實力。

 

喇叭的 28 道試煉,OK嗎?

一樣是由《音響論壇》所推出的 CD 《喇叭的 28 道試煉》,提琴、鋼琴、吉他與人聲等相關測試喇叭單體反應、解析力與細節、暫態、動態對比、高張力承受能力等表現,個人以為大多能符合劉總編所寫。

不過 CD1 中的第 5 首「Christmas With Los Romeros    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( Handel )」,要分辨 5 把尼龍弦吉他演奏的位置與音色,大概都只能聽出 3 把,我想這應該多少受限於空間與擺位。

另外 CD2 中的第 3 首「Brahms The Hungarian Connection    Dances from Transylvania ( Traditional )」,曲子中的手風琴雖說能聽到,但不能確認是否在其他片段有被掩蓋到,恐怕相位失真仍受到了空間與擺位的影響。

 

創作者與錄音後製的心血不再被埋沒

「細節、解析、定位、暫態反應與動態對比」,這是我透過 Sasha 來播放音樂時的第一印象。

在《米卡 ─ 卡通人生》第 5 首「 Relax ( Take It Easy )」,人聲與配樂主從分明,清晰可聞,分別表述自己的存在,但又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真實樂器鋼琴與合成電子樂的均衡呈現,不僅讓錄音後製處理的心血不再被埋沒,更能感受到創作者透過專輯想要分享與你的音樂意念,從中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。

第 10 首隱藏曲「 Over My Shoulder」,曲目後半段透過 Sasha 將歌者 ( 主唱與合音 ) 、鋼琴及提琴弦樂演繹成寧靜悠遠的真實表現,進而傳達出令人動容的音樂意境,深刻感受到以往聆聽時所不曾有過的感動。

 

音色音質如實呈現

在《 CELTIC MYST 》第 4 首「 With All My Heart 」,曲目中的手風琴、合成器、高音薩克斯風、單簧管 ( 豎笛 )、中音長笛與鋼琴,各自的音色皆各有所表,並有著很好的音質,樂器的如實呈現,更增添了此曲悠遠飄逸的表現,樂符自然的散佈在聆聽空間中,彷彿被樂音的氛圍給完整的包覆。

 

版本差異無所遁形

由 Phil Coulter 所作的「 The Shores of the Swilly 」,同一曲目分別收錄在原版 CD 《Lake of Shadows》與響韻唱片及 Sony Music 所推出的合輯《SATR 跨界巨星榜》,2 版本的差異如下:

1.人聲與鋼琴的比例:原版的比例均衡;合輯版的鋼琴略壓過人聲。

2.鋼琴琴音與殘響:原版的高低音鍵彈奏自然、清晰;合輯版則是略糊,琴音有時會忽然大聲。3 分 46 秒處的鋼琴殘響,原版更加自然清晰。

3.人聲表現:2 分 13 秒與 3 分 10 秒處的〝and〞,2 分 30 秒處的哼音,在唇齒音及抑揚頓挫表現,原版都更加鮮明。

以上的差異,Sasha 表現出來更加的具體而微,不需要太過仔細聆聽,便能直指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。

 

與 Rockport Mira 的差異

Sasha 與 Mira,兩者都具有反映前端的特質,聲音方向一致,但 Sasha 在音符的刻劃上,更見紋理。

若以人的身形來作比喻,Mira 是有著結實身軀的少林高手,Sasha 則是肌肉線條更加精實的現代武師。再以書寫毛筆字來看,Mira 已是黑白分明,但 Sasha 卻更入木三分。

在高音的表現上,Sasha 的鈦振膜高音與 Mira 絲質軟半球高音確有不同,高音延伸部分感覺較為〝清〞,走向精細而具存在感;當曲目結束時,截停點明確。Mira 較為蓬鬆些,至截停點時,會有種漸漸隱沒消逝之感。

在低音的表現上,以《名琴的朝聖 ─ 史坦威之美 / 克列維》第 3 首曲目最後按下低音鍵的弦振與尾韻延伸來比較,Sasha 琴音到位但收得快,Mira 則多了些尾音綿延。

兩者在年代上有一些差距,在解析力與細節的呈現上,Sasha 更加精細,有更朝現代音響追求的方向靠攏。

 

反映設計師音響重播理念

音響相當的屬人主義,翻開音響雜誌,裡面的器材介紹,常常會看到的就是設計師的背景與聲音喜好,Sasha 也讓我有著這樣的印象。

在聆聽的過程中,曲目的播放詮釋,明確的將錄音給如實呈現,該在什麼地方聽到什麼,Sasha 不會遺漏,但不少尾音的處理上,則是點到為止,不會過分濫情,可說是理性大於感性。

想到設計師 Dave Wilson 先生錄音師的背景,再聽到 Sasha 重播出來的特質,便更能深刻感受到 Dave Wilson 先生所追求的音響重播理念。

為了減少箱音所造成的音染,喇叭箱體材質不斷的精進研究;為了重播出更加真實的樂器聲響,也持續研究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單體。

將錄音中的樂器人聲給原封不動的播放出來,更加的趨近真實,想必也是 Dave Wilson 先生未來持續不間斷努力的目標。

 

百味到位差一味 ─ 醍醐味

誠如先前提到,細節、解析、定位、暫態反應與動態對比,這些是 Sasha 所具有的特質,極佳的音色分辨力與音質,凸顯了不同錄音與樂器的差異性及聆賞音樂的滿足感。

個人所擁有第一款全頻段兼備的喇叭,低頻規模感是自己使用過的喇叭中最龐大的,但不是浮誇的以量感填充,而是有著層次及良好控制力,能將專輯曲目中的低頻予以展現,並向下延伸一個檔次。

除了將音樂的全頻段做均衡的發揮,還得以感受各個音符輕重緩急、抑揚頓挫的微妙變化,讓樂符從點至線再到面的組成渲染於心,感動於身的完整樂章。

整體我對 Sasha 相當滿意,各方面音響特質都有到位表現,但探索這些年所使用過喇叭的回憶,內心仍希望在高低音可以多些尾韻延伸,多些感性氛圍,看來在調音方面還得再慢慢摸索,看是否可以再多增添些更加令人回味再三的醍醐味~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idoson 的頭像
    hidoson

    玩音響+聽音樂+吃美食+看美景

    hido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