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調整自己的音響系統,「閉門造車」往往是事倍功半
在 2016 年,常常在看的《音響論壇》出了一套 CD-《聽空間在唱歌》
其中也舉辦了活動-「到總編家聽音響」
很幸運的,自己有被抽選到
附上兩個相關連結:
(1)《音響論壇》的 FB 粉絲團-「普洛影音網 音響論壇/新視聽」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yichun.hi/posts/10207519064969293
(2)瑪斯音響
https://marsaudio.com.tw/news_in.php?id=59
劉總編家當天器材與聆聽曲目
下面內容引用至「普洛影音網 音響論壇/新視聽」粉絲團
【CD】
「Opera Intermezzi」卡拉揚指揮第一首、第十二首
【音樂檔】
史特拉汶斯基「士兵的故事」,Paavo Jarvi指揮Die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,Penta Tone Classic,2004年錄音。
「Dvorak小提琴協奏曲」Edith Pienemann小提琴、捷克愛 樂、Peter Maag 1965年錄音
Nina Simone 「You and me」第一首與Plain Gold Ring 1958年-錄音
「聽空間在唱歌」第二張第七首、八、十、十二、十五、第四首
【黑膠】
Etta2009年數位錄音B面第一首
Melody Gardot「My One and Only Thrill」2009年數位錄音B面第二首
Vanessa Fernandez 「Use Me」2014年類比錄音第三面第二首
Julie London「Julie is her name」 1958年A面第一首
Julie London「Latin in a Satin Mood」1963年A面第三首
Dean Martin 1964年類比錄音第二面第一首
The Concert Sinatra 1963年A面第四首
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
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
【盤式帶】
柯瑞里大協奏曲
【使用器材】
黑膠系統:Vertere SG-1、Soundsmith唱頭。Audiovalve真空管唱放。
前級:Spectral DMC30SS前級
喇叭:ATC SCM100 ASL 主動式雙喇叭系統。
數位訊源:CH Precision D1 SACD唱盤+COS D1 Pre+DAC
盤式機:Telefunken M15A+V86、V87真空管放大器。
類比黑膠活生有魅力,盤帶睥睨眾源
當天劉總編在不變動前級與喇叭的情況下,讓我們來體驗不同訊源的聆聽差異
(1)CD 與數位檔案部分:
在這部分,我個人的聆聽重點在於《聽空間在唱歌》的相關曲目,因為“比較”是要有一個相對共同基礎 Baseline 的,透過在劉總編家聽的這些曲目,我可以去對比自己系統的表現,以作為聲音調整的方向。
(2)老年代黑膠仍具魅力:
黑膠部分,劉總編頗有用心,他讓我們聽到現在重新壓制的黑膠,但也讓我們聽以前年代的黑膠。
我個人在當下覺得新黑膠聽起來的感染力較不吸引我,雖然過往年代的黑膠在背景的轆聲較大,不時摻雜了一些灰塵的炒豆聲,但音像較大,動態較好,感染力也更勝當天所聽到的新黑膠。
但這限於當日所聽,相信不同的黑膠,這結果不是必然。
(3)盤帶的王者風範:
盤帶的聆聽放在最後,劉總編表示,最好聽的要放到最後面,這樣可以越來越好,有期待感,也避免讓前面的聆聽失焦。
那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?
以當天我聽到的,確實是這樣,歸結如下:
◆沒了老黑膠的雙聲(轆聲與炒豆聲),保有老黑膠的聲音感染力
◆音質滑順,體驗了什麼叫做“耳朵出油”
盤帶的表現,在當天真如劉總編所說,盡收類比錄音的優點,卻屏除了缺點,就算是今天,那音質的滑順感依然深烙在印象裡。
但盤帶取得的管道有限,成本高,缺乏新時代的音樂,因此以大家常聽音樂的情況下,它難以有什麼較大的作為。
以現在黑膠復興的角度來看,透過電影或文青的包裝,黑膠不只能聽,那大大美侖美奐的封套還能當作家裡裝潢,播放成本豐儉由人,它的可視覺化帶動的是“流行”的風潮,是“個性”的展現,因此以現在的角度來看,盤帶的美與好,暫時只能止於收藏家之手。
同曲目播放比對,自己系統高裝檢
在聽《聽空間在唱歌》曲目的時候,由於播放系統不同,音色音質多少有差異,但發現有幾點是在我系統上沒聽到的:
◆更多的細節
◆更好的動態
在聆聽印象餘溫還熱熱之下,一抵達家門,約莫上下午 5 點左右,趁熱趕快來做個比對。
聆聽系統:
喇叭─Wilson Audio Sasha W/P
訊源─Playback Designs MPS-5
擴大機─Gryphon Diablo
訊號線─Nordost Valhalla 1.5m (平衡頭)
喇叭線─German Highend LGS 2XL 3m
電源線─German Highend MCS-LGS-PSS 1.5m
Transparent Reference PowerLink (MM2X) 2m
(1)開大聲,聽細節:
在劉總編家,是放比較大聲的,由於在近傍晚時分,這時候可以放較為大聲來聽,就是這個舉動,我聽到了之前沒注意到的細節,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系統的大聲穩定度。
(2)背景可以再靜暱:
大聲是聽到細節,但 Sasha W/P 在大音量下,低頻的量雖然收放表現依然夠水準,但多少還是覺得超過空間承受的量,這樣就變成大聲限時聽,在不更動器材與線材下,環視手邊現有的東西,“墊材”是個可以作為選擇的選項之一。
就這樣,第“三”部分,就是「墊材」的使用心得了。
留言列表